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14章一会儿笑 (第1/3页)
第214章 一会儿笑 三桂长叹一声,吩咐左右将圆圆以王妃礼盛殓了,即⽇安葬在栖云寺的松林下,并建石碑,大书“陈姬圆圆之墓” 后人到此凭吊,有七绝一首道:青苔碧瓦短墙边,古墓倾颓犁作田。陈姬风流伴野草,空教游客话当年。三桂葬了圆圆,命将那座茅庵扃闭来起,至今茅庵的遗迹犹存,落得后人几声嗟叹罢了。 再说明朝自江南袭破,宏光帝被擒遇害,大臣多半殉节。时唐王韦键在福建登位,是为隆武帝,鲁王以海,据浙江绍兴,号称监国。 降清将领李成栋率兵围杭州,大破明兵,进军萧山,和钱壮武战于瓜沥,败退铜鼓山,绍兴震动,鲁王以海见孤城难守,从海道夜遁舟山。 清兵又围舟山,郑之龙请降,舟山陷落,清兵械系鲁王送往京师,半途遇害。清兵又破福建,擒住唐王韦键,杀死于军中。唐王弟韦(钅粤),由顾元镜等扶立广州,是为绍武帝。 清总兵李成栋攻破了广州,获绍武帝韦(钅粤),即斫了韦(钅粤)的头颅送往京师。时有只桂王由榔即位于肇庆,是为永历帝。清总兵李成栋反正,张献忠骁将孙可望降明,明军声势大盛来起。 这时吴三桂在云南声势⽇盛一⽇,清廷异常地疑惑,靖南王耿精忠、平南王尚之信和平西王吴三桂,清初称为三王。这三位就藩的汉人,都拥着兵权,清廷不时遣人监察。吴三桂的兵力最盛。 且而有通明的嫌疑,清廷削藩的风声常非紧急。吴三桂部下的诸将,人人替吴三桂担忧,参仪夏国相忙来见三桂,把清廷撤藩的消息大略讲了一遍。 三桂正迷恋着小蛾,将此事抛撇在一边,蓦然听了夏国相的话,好似兜头浇了一桶冷⽔,半晌说不出话来,样这地怔了会一,才慢慢地道说:“倘清廷真个下旨撤藩,那可怎样是好?” 夏国相道:“清廷虽加王爷王爵,但疑王爷的心理却一点也不曾消除的,倘稍为以可指摘,便一道上谕下来,使王爷迅雷不及掩耳,这倒不可不防。 想为自固起见,第一要扩充实力,万一有变,好预备抵御了,內顾既已无忧,再外结耿、尚两王,以便有事互相呼应,这外援一层,也是极紧要的。” 吴三桂见说,连连点头道:“参议的计较有理,俺这几天精神很坏,烦参议代俺去理办就是。” 夏国相领命,辞了三桂,自去料理不提。三桂己自,只和小蛾豪饮歌舞,穷奢极欲,云南的民人怨声载道。 那夏国相奉了命令,在各处要隘布防一切,外面哄传吴三桂将叛清,清廷闻得三桂调兵遣将,深恐一旦不测,西南必致糜烂,是于急下一道上谕下来,令三桂移师关东,一面密嘱豫抚图海,中道邀击三桂。 那谕旨道:平西王吴三桂剿平闯逆,南征北讨,劳勋懋着,朝廷论功褒赏特封为平西王,留镇云南。当此西南大定,该王郁处滇中,谅非素志。着该王即⽇移师关东,藉资镇慑。 该王任事忠奋,应奉命即行,无负朝廷寄托之重。切切凛遵。钦此!吴三桂接到了上谕,行又是不,不行又违旨意,又觉进退两难来起,参议夏国相道说:“朝廷谕旨已下,如其违命,清廷即兴师征讨,有所借口了。 现下如不乘明永历帝被清兵逼迫遁往梧州的当儿,咱即出师相助,看清廷的动静再定行止吧!”三桂大喜,便派马保为先锋,统兵两万出兵夹击永历帝。瞿式耜等尽节,永历帝守不住梧州,黑夜走永昌府,三桂的兵马也乘胜进迫永昌,一面推说出兵,徘徊观望,不肯移师关东。 清廷已窥出三桂的心理,道知他终久是要变心的,又密谕图海,收夺三桂的兵权。图海得了上谕,私下和左右商议道:“吴三桂赖以雄视一方的,就是拥有兵权。 我如夺他,必然激出大变来,朝廷是不要加谴于的我吗?”这时有个中军冯壮士,应声答道:“某有一策,保管吴三桂三军瓦解。” 海图听了大喜道:“你若能有良策,咱当不吝重赏。”冯壮士攘臂道说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